正在阅读:斥资2400万,鄱阳将建设一个大型的文化基地!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0793资讯 / 民生热点 / 正文

未命名-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斥资2400万,鄱阳将建设一个大型的文化基地!

转载 163k.com2019/09/13 10:34:12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鄱阳传媒 作者:微鄱阳传媒 3580 阅读 0 评论 5 点赞

新闻回顾


2018年4月底,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中国文联民间文艺中心副主任刘德伟,省民协主席李小军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中国民协专家组来鄱就我县申报“中国渔俗文化之乡”进行实地考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应美星,县旅发委、县湿地公园管委会、江西国家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公司、县文联、鄱阳湖文化研究会等部门负责人及县渔俗文化学者陪同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我县城市规划馆、鄱阳湖文化艺术中心,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及管驿前渔村,考察我县渔俗文化历史与现状。通过考察,考察组认为,我县渔俗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多样,民间传承很好,符合中国渔俗文化之乡的条件。


5月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发文,

授予鄱阳县——

“中国渔俗文化之乡”称号




鄱阳是千湖之乡、戏剧之乡、更是鱼米之乡。河涧纵横、滨湖湿地为湖城的农耕渔猎提供了天然的地理资源之优势。彭蠡南扩后,江西省赣东北区域内就基本形成了水乡泽国。鄱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由于历史朝代变更,加之各乡村的渔法与渔法所使用的工具都有所不同的差异,因此产生了特定而多元的渔俗文化。


渔俗文化·影像



【渔· 映像鄱阳湖    江西云瞰传媒拍摄


记者11日从江西省发改委获悉,江西一批文旅项目拟升级,涉及“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古建筑群保护利用设施工程项目”、“上饶市鄱阳县鄱阳湖渔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建设项目”等。其中,上饶市拟斥资2400万将鄱阳湖渔俗文化向全国人民展示。


上饶拟投2400万建设鄱阳湖渔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

  江西师范大学王健、江西财经大学方宝璋两位学者曾联名向江西省提出《关于尽快向文化部申报立项“鄱阳湖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

观看渔俗表演


   记者获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去年命名鄱阳县为“中国渔俗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渔俗传承与发展基地”。鄱阳依湖而兴,渔俗文化内容丰富,渗透于民众生产、生活、习俗各个领域。

观看渔俗表演


鄱阳湖是江西的金字招牌,江西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要将鄱阳湖渔俗文化传承与发展。据悉,上饶市“鄱阳县鄱阳湖渔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建设项目”占地6000平方米,将建设鄱阳县鄱阳湖渔俗文化传承与发展基地八大功能分区、演艺剧场、传统手工技艺作坊、传统民俗活动类建筑。上述项目斥资2400万元。

观看渔俗表演


关于鄱阳渔文化

鄱阳县水域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由来已久的渔业生产,使鄱阳县渔俗文化内容丰富,渗透于百姓生产、生活、习俗各个领域。《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绘的正是鄱阳县长山岛渔民生产、生活场景。

鄱阳渔俗文化包含渔谚、渔汛、渔俗、渔节、渔村、渔法、渔资、渔加工、渔类型、渔种类、渔歌、渔鼓、渔联、渔戏、渔祭、渔情等千姿百态,至今都在鄱阳县世代相传。

鄱阳自古有渔猎习俗,历享“鱼米之乡”美誉,是中国民协授予的“中国渔俗文化之乡”。鄱阳的渔业生产习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湖区生活习俗,还包括产生于湖区的大量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渔歌以及品种繁多、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中国渔俗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渔耕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已成为鄱阳乃至江西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来源:微鄱阳综合中国江西网、美在鄱阳、鄱阳国家湿地公园、江西省文化产业协会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