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故事里的鄱阳 :茅园里“节节高”的传说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0793资讯 / 教育文化 / 正文

未命名-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故事里的鄱阳 :茅园里“节节高”的传说

转载 163k.com2020/05/23 14:28:0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鄱阳融媒 作者: 程琳萍 19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以前过元宵,鄱阳百姓都会走上街头观看茅园里“节节高”出灯盛况:前面是彩旗、花篮、鱼灯、乐队引路,紧随其后的是108条好汉和各路神仙,走在队伍最后压阵的是张飞。“张飞压阵”过去后,还有高脚灯、狮、龙、蚌壳灯、船灯等等。长长的花灯队伍游遍县城各街道,让百姓大开眼界,家家燃放鞭炮迎接。整个县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蜂拥到街上赏灯、猜谜。


“节节高”是类似“叠罗汉”、搭人梯的一种表演形式,取其“一节更比一节高”之美好寓意。至少由四五人组成一组,壮年男性做“人梯”的第一层“底座”,一个孩童(5—10岁为宜)踩在“底座”的肩膀上,有的作武生打扮、有的扮小生、有的扮花旦、有的扮神仙,在肩头或舞棍弄棒,或轻扬水袖羽扇。“底座”两边各站一人护卫。

(资料图)

茅园里的“节节高”灯据说与一位扬州商人有关,相传这位商人常驻张王庙会馆,一次在张家峰垂钓时,见茅园里风景秀丽、安静舒适,便建了一座扬州式的“温柔乡”,引起村民极大不满,强烈要求拆除。为缓和矛盾,扬州商人与张王庙各会馆领事商议后决定,按扬州风俗与村民联合举办一场灯会,并物色了一批年轻体壮的搬运工,还在村里挑选童男童女化妆成英雄、神仙等模样。这一招还真管用,出灯盛况极大地调和了社会矛盾,安抚了当地民心。

(资料图)

“节节高”起源于何时、何地?没有定论。但这种“肩头上的舞蹈”,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伏羲死后灵魂升天,做了东方的天帝,有个叫句芒的春神辅佐他。句芒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名字叫重,不知何故竟做了东方天帝伏羲的春神。

句,就像一颗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头还没来得及伸直;芒,是新生的叶子,长着毛茸茸的小刺。请句芒做春神,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春神管什么呢?管春天。句芒说春天什么开始,就什么时候开始。所以,每到立春的前一天,人们都要上山去迎接句芒。

请春神的仪式庄严而隆重,天子都会前来迎春。句芒住在天上,人到哪里去接?古人智慧,在各处建了春神庙,庙一般都建在东郊的山林中。于是,每年这天,大家就会到春神庙里来接春神去民间播散春天的种子。春神长什么样?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头顶上插着青色的春幡,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的样子。旁边还站着一头雄壮、憨厚的泥牛。

天子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庙里,恭恭敬敬地行了跪拜礼之后,高高举起酒,然后徐徐洒在句芒面前的土地上,接着又拜了一拜。礼毕,高奏鼓乐,把句芒请上壮汉肩头,簇拥着走出庙门,向都城进发。

春神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群挤满了道路两旁。扮成春神的孩童一路奔跑、欢呼雀跃:春到了,春到了……春神一到,桃花、李花、迎春花次第开放。

曾经遍布各地的春神庙,如今仅存一所,在浙江衢州妙源村。迎春神的仪式与许多古老的风俗一样,随着时代变迁慢慢消失,或者变异。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