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故事里的鄱阳 | 城郊这个村民众有匈奴血统,汉武帝曾为之赐姓……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0793资讯 / 教育文化 / 正文

未命名-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故事里的鄱阳 | 城郊这个村民众有匈奴血统,汉武帝曾为之赐姓……

转载 163k.com2020/06/11 19:37:51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鄱阳发布 作者: 程琳萍 4784 阅读 0 评论 10 点赞
青山湖金家,原名青山渡金家。明洪武年间,金槐卿偕妻从柘港潼子渡金家迁徒到团林祝家村前的一个小山坡,以种湖田、养母猪为生。坡东有一小渡口,叫青山渡。由于母猪总是游到青山渡口东边,因此将家搬至现在的金家村。


金家村有个八字门楼,相传有800年历史,是按“罗隐先生看的地基、摆的方位做的。”话说某年某月某日,罗隐先生行至金家村前的塔龙村,口渴了想讨口茶吃。一妇女看见罗隐叫花子模样很不屑,随手指着门背后的尿桶说:“那里面有的是。”罗隐探头一看,非常生气,拂袖而去,直奔金家村而来。在金家村,他又碰到一位老妇人,仍讨茶喝。这妇人不嫌罗隐邋遢,还拿了把椅子给罗隐坐,并泡了一杯热茶递过来。喝完茶后,罗隐对老妇人说:“你们村应该在村前建一座八字门楼。”然后起身,把竹椅摆到村前说:“就按这个方位做。”接着就消失不见了。于是,村里人就按照椅子样式做了个八字门楼。门楼后来屡废屡建,但门楼基础从未改变。


罗隐久被民间神化,传说有“讨饭骨头圣旨口”。据说小时候他家里很穷,常向左邻右舍借米借油盐。借的次数多了,邻居们渐渐不愿搭理了。他祖母每次碰壁回来后,上灶切菜时就嘀咕:“跟张三借米,不借,一遭;跟李四借盐,不借,又是一遭……”边说边恨恨地切一刀。灶王爷把“一遭”误听为“一刀”,吓得跑上天跟玉帝告状:“如果罗隐真的飞黄腾达,动不动就是一刀,要杀掉多少人?”于是,玉帝马上派雷公去拆罗隐的“龙骨”。刹那间,电闪雷鸣,罗隐疼得直咬马桶盖。结果,身上的“龙骨”全被拆光。由于雷公怕脏,没拆他紧咬马桶盖的嘴巴上的骨头,因此就剩下一张所谓的“圣旨口”,他说什么就应验什么,鄱阳民间还流传很多这方面的趣闻轶事。


八字门楼上后来又加了顶官帽,村里人称“附马帽”,说是金家有位后生做了淮王的女婿。据说此人是个癞痢,但武艺高强,曾是淮王府的护卫,被淮王看中招为女婿。淮王让他骑马绕沿青山湖跑马圈地,结果他跑了一上午,只从金家跑到双港小华,淮王就把这些地方赐给他。据金家族谱记载:金氏始祖是匈奴休屠王太子磾,汉武帝时融入汉族,因仕汉有功,赐姓金。明代,金氏一支从柘港潼子渡迁此建村。村里曾有三口古井,其中一口喝了据说出强盗。一直以来,金家村武师和教头迭出,或许正与素有大漠苍狼之称的匈奴人的骁勇善战基因有关。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