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远去的饶州》之 两任州牧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0793资讯 / 教育文化 / 正文

未命名-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远去的饶州》之 两任州牧

转载 163k.com2020/09/05 16:15:54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大江网 作者: 7445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远 去 的 饶 州》之  两任州牧

作者:王松年

  

      饶州千多年来历任行政长官中,具有全国声望的贤达之士不胜枚举。除前面所述的王十朋外,比如步骘,三国时期的名士。比如陆襄,梁时的一代名臣。比如薛振,饶郡的名山芝山就是得名于他。


     当然,我们还能举出长长的一串名单,虞溥、第五琦、李吉甫……

     然而,我要说的两任州牧,是唐代的颜真卿和宋代的范仲淹。颜范二人,是饶州精神的提炼者,是饶州文化的集大成者。完全可以说,他们,是饶州的两位圣人。

      一直到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脚步进程还远未完成,饶州仍属远离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坐在紫禁深阙的君王,阴鸷的眼光总是搜索着群臣中那些桀骜不驯的身影,心里时刻转着将直臣贬谪的险恶歹意。而山遥水远的饶州,正是帝王用来处置诤直之臣的中意地方。

       颜真卿与范仲淹都是因直道不容,萧条异代而被贬于饶州。良知的火种两次向饶州落跌,朝廷复归于万马齐喑。而饶州何幸,辉煌的引线,却因之两度点燃。

      颜真卿在饶州广泛深入地施行了一系列的善政,而奠定他在饶州历史上至高地位的因素还是他移风易俗方面的有效努力。一直以来,饶州人“易动难安”、“好斗”、“善讼”的个性使饶州社会长期不能安稳。颜真卿在惩凶顽、雪冤狱的同时,大力提倡淳朴坦荡之风。自己亲为表率,公务之余,常常与朋友一起,以茶道的方式,引导人们趋向平和。当然,做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书法大家,颜真卿不忘充分运用如椽巨笔,将端严庄重的风骨、丰腴圆润的气度,写上厅堂门楹,铭入巨石陡壁,镂进乡俗人心。

      在颜真卿的努力下,饶州风尚渐渐变得清淳雅正。在多年后已经他任的颜真卿,受阻在金陵与阖家百口遭遇饥灾,一家生计难以为继的时候,鄱阳人蔡明远不远数千里,冒涉江湖,满载粮米,连舸而来,解救了颜真卿的燃眉之急。这实在是历史上最为动人的画面之一。我们为颜真卿得以脱离困厄感到欣慰,如果一个如此伟大的贤哲竟至于饿死,岂不成为一个民族永久的耻辱与悲哀?我们也为蔡明远的知恩仗义而慨叹,道德的构建,产生巨大力量。因为颜真卿的影响,饶州人已经具有了足以照亮历史的义勇形象。

      宋时范仲淹在饶州时间并不长,才十八个月。当时的饶州,是有名的事务繁多的“繁剧之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行政事务千头万绪。历任州牧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范仲淹上任伊始,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一头扎进繁重的政务之中。却好整以暇,出人意料地在府衙以北丈量土地,认真地修建起一栋房屋起来。吏员们谁也弄不明白这个“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为名相”的“小范老子”葫芦里卖什么药,心里却暗暗着急。中国古代,有句话叫着“任凭官清似水,难道吏滑如油”,从来那些负责经办具体事务的胥吏们并不担心主官清廉,而只怕主官清简。再清廉的主官,只要你做事,他们就能寻找到“折腾”的机会,就能从中谋取私利。好不容易等到范仲淹房子建好了,吏官们揣着内心久违的蠢动,兴奋地等待着知府颁布新施政命令。

      然而没有命令。范仲淹命人为新建的房子挂上了亲自书写“庆朔堂”的匾额,然后似乎意犹未尽,又在房子前扎起两个很大的篱栏,亲自种植起花卉来。这些被时人称为“狡而梗”的饶州胥吏们,心急如火却又不敢公开表示。有几个回去偷偷一查“庆朔”两字的来历,心里一下透凉透凉。原来这个“朔”字大有来历,是古时诸侯的一种行政方式,被范大人用来“表明承宣天子风教而发施于政令”的为政原则。就是说,范仲淹的施政纲领,就是简明政令,不瞎折腾,不搞形象工程,不行扰民政策。

      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胥吏们只有熬着呗。

     接下来,范仲淹与当地士人、同僚频繁交往,办起了文化沙龙。这些人中,有魏兼、卫希道、施文长、张漠、黄灏、董渊、刘牧等等,都是些饱学之士,君子之人。他们极尽山水之娱,酬唱之乐。一时饶州城内,吟诵盈耳,弦歌不绝。在这样浓重的文化氛围中,官吏心灵净化,士人奋勉向上。不经意间,饶州一下子由“繁剧之郡”变而为“清简之地”。

      范仲淹就是范仲淹!用如此优雅的方式,完美地完成了整顿吏治浩大工程。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举重若轻。


      于是范仲淹进行下一个伟大的计划——兴办州学,培养人才。“以东湖为砚,以督军台为印星,以妙果塔为文笔,建学于此,二十年当出状元”,范仲淹兴致勃勃的发出惊人的预言,州学随之开始了奠基。二十年后,饶州真的出了自己状元——鄱阳人彭汝砺。从此,饶州学风炽盛,成为“冠带诗书甲于江南”的文化大州。如果说颜真卿为改良饶州民风居功厥伟,那么,范仲淹则在引导士风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为饶州后继的官吏树起了高大的标杆。千百年来,“颜范遗泽”不断被人们所提及,“颜范典型”不断被官吏所景仰。颜范二公的继任者们,怀着无比的崇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言行,规范到贤臣良牧的轨道中来。当年范仲淹曾将府治后堂命名为“得心堂”,立意为“兢兢于得民之心”。明正德时,无锡陈策以地官来任饶州知府。出于对范仲淹的向往,将“得心堂”改名为“希范堂”。朝夕瞻对,竦惕于心。每当公务之余,便在其中追缅范公,自我反省。一任任的州牧如走马般更换,而“希范堂”即使毁圮也会被重建,魏然屹立。“希范堂”的匾额也始终未改,成为范仲淹精神的象征。


    清饶州府知府锡德在任时写道,“饶为颜鲁公、范文正公旧治地,兴养立教,懿铄前徽”。他告诫自己,也告诫后来的官牧,应该“有以生聚教训追曩哲之芳型”,应该自觉将颜范做为为官的典范。



作者简介 



王松年,鄱阳湖文化研究主编、鄱江书院院长王松年,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名饶州文化研究者。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