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抗洪英雄丨鄱阳碗子圩的360分钟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0793资讯 / 经济资讯 / 正文

未命名-1.gif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抗洪英雄丨鄱阳碗子圩的360分钟

转载 163k.com2020/07/17 21:31:17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 30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鄱阳县古县渡镇,因三国时县城曾迁建于此而得名。


昌江边的碗子圩有着百年历史,绵延11.7公里,将泥滩、桐湖、马埠、罗龙等12个村拥入怀中,其形宛如饭碗边沿。圩内人口3万人,保护耕地3.9万亩,一片平畴沃野,绿郁苍翠。对古县渡镇人来说,碗子圩护着他们的饭碗,守着他们的日子,是座丰收之圩、生命之圩。



2020年7月7日,是高考的日子,往年此时防汛已鸣金收兵。可是,今年的这一天,源自安徽祁门、流经景德镇的昌江,突然像冲破牢笼暴怒的猛兽。一场江水晚来急,洪水来得晚、来得快、来得猛。

7月7日7时至8日6时,水位从19.98米升至22.03米,一天窜高2.05米,超警戒线2.53米,闻所未闻。

7月9日19时,水位高达23.43米,创历史新高。

9日,高考刚刚结束,碗子圩却开始面临一场大考。

生死攸关的三次险情

5时50分,碗子圩古南社区桂家组段。晨曦微露,薄雾如纱。

顶着露水值班巡圩的村小组长桂同和沿着堤脚慢行细找,突然在堤身发现一股浑浊的涌泉,汩汩外流,他急忙向古南社区支书王爱民报告。锣声骤然响起,划破了宁静的早晨。不到10分钟,村组干部群众闻讯而动,200多人扛着铁锹奔向了圩堤。


同时赶来的还有镇党委书记张晓鹏、县水利局专家吴俊亮。

近5000个装满鹅卵石的蛇皮袋迅速垒坝,在河堤内外筑起两道防护墙。

7时30分,河内突然出现一个铁锅大小的漩涡,几十只蛇皮袋卵石扔下去瞬间杳无踪影。

碗子圩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圩堤上一辆装满砂土的后八轮将一整车砂土倾倒入江,堵住了即将溃决的堤口。

一场灾难化险为夷,人们继续加固堤身,与不断升高的洪水短兵相接。


10时30分,又出现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辆正在抢险运送土石的后八轮忽然后轮下沉,跌入堤身裂开的豁然大洞,圩堤面临胀开的巨大威胁。

司机轰动油门,但车辆却纹丝不动。一股洪水已经从洞内渗入,险象环生,等起吊机赶到现场肯定来不及,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

急中生智,大家将正在抢险作业的铲车当起了起吊机,钢索挂在铁齿上,将车身缓缓提起,渐渐升高。抢险群众和挖掘机同时将土石填入洞内,并夯实压紧。车辆后轮垫高,司机踩紧油门,猛打方向盘,终于艰难地将车驶出洞外。

人们还来不及擦把汗,不远处的马埠村德八里组又发生吓人的一幕:10时50分,正在参加抢险的汪治银和一位同伴一起铲卵石装袋,突然跌入堤身裂开的两米深洞。下面洪水涌动,土块坠入洞内,眼看就要堤毁人亡。

十几双手不约而同伸入洞内紧紧抓住两人,缓缓将他们拉出。车推人铲,泥土将洪水压住,半小时中三场险情被堤上的干部群众一一化解。

那时,圩堤上阳光正好,终于吹来一丝凉风。

四村奋战一险段

红旗飘飘,彩旗猎猎。红旗写满“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彩旗却是险段标识牌。

十余公里的碗子圩按村委会分为12段,镇班子成员与村书记责任在肩。一部挖掘机、一台铲车、两部运输车,整装待命,卵石、黏土、蛇皮袋准备就绪。

几年、十几年才发生一次的险情,使人们似乎淡忘了记忆,甚至危险。但一旦险情发生,似乎身上一只潜在的兽被激活。人不分南北,段不分东西,都会火力驰援。


9时40分发生险情,马赵村支书曹海峰与昔塘村支书曹光珍二话没说,各率领70名干部群众前来助战马埠,同堤同心。

党徽更是在圩堤上熠熠生辉。

马埠村党支书汪日明当了33年的村干部。7月8日晚上,为排除堤身大面积集中渗水他一夜未眠。9日凌晨3时险情排除,已经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他顾不上回家换洗衣服,带上女儿汪小英一起参战。

古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爱民责任段险情频发,污水遍流,家近在咫尺,却过家门而不入,几天没有回去睡个囫囵觉。


70多岁的老党员桂日龙,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汪自钱, 78岁的贫困户李春兰……这些老人都已银发飘飘,但抄砂、扛土、割草,一直忙碌在圩堤险段,干劲不减当年。

预备党员潘元冬、哈尔滨工程学院学生刘先渊等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碗子圩保护战,干劲锐不可挡。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中国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这些流行于抗疫的金句,同样可以适用于抗洪。

并肩作战的五代支书

7月9日,注定是一个惊险得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昌江水位达到历史高峰,险象环生。


在古南社区、马埠村发生险情的同时,星塘村提灌站处堤外出现一大股污水外流,原因不明。

四任老村支书王仁元、王鉴泉、王贵生、王根水在现任村支书王灯水的组织下,一起鏖战圩堤。75岁的老支书王仁元已经经历过十几次险情,退下来后,也是每次抢险必到现场,出主意想办法。他说自己在家根本呆不住,心不安,始终牵挂保命圩的水涨水落。

几任支书帮助制定方案,联系物资,宣传发动,转移群众,也肩背手扛参与战斗,筑起防水墙、信念墙。

堆土,装袋,选点,堵眼,终于堵住了缺洞,浑浊的急水变成一股细小的清流。


父子兵、夫妻档、姐弟组……在抢险大军中随处可见。

11时50分,堤上护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绷紧了一上午的脸绽开了笑靥。但水位还在升高,危险随处可见。

在昌江边,在碗子圩,在危险段,古县渡人仍在用信心与坚毅守护堤坝、守望家园、守住希望……

(文∕映星  图∕余婷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