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鄱阳丨在鄱阳诞生的中国第一所陶业学堂
转载
163k.com于 2020/10/22 07:07:4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鄱阳发布
作者:
17848 阅读
0 评论
1 点赞
10月18日上午10点30分,景德镇陶瓷大学110周年校庆窑火传递采火仪式在鄱阳中学举行。110年前(1910年),张浩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人成立了一家官商合营的江西瓷业公司,公司中的本厂设在景德镇,分厂设在鄱阳,并在分厂中建一学堂——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的技艺人员,并拟用机械制瓷,煤窑烧瓷。
1906年,在日本学窑业的江西新建人张浩学成回国。当时正值清晚期,时局动荡,国门洞开,资本主义国家的洋瓷大量拥入我国,景德镇瓷器外销受到严重影响。当时瓷厂都是私营手工作坊,生产技术陈旧,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张浩不甘心墨守陈规。经过几年的筹谋,张浩终于在鄱阳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陶业学堂,并出任首任校长。此后数十年中,张浩通过办学堂、设试验厂来进行工艺革新,这些革新在当时虽未推广,但却为后来景德镇制瓷由手工向机械、烧瓷由柴窑向煤窑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学堂校址在高门(现鄱阳中学内),学制分学术、艺术两组。学术组六年毕业、艺术组四年毕业。学术组设有陶瓷、矿物、燃料、筑窑等课程。有原料、坏釉、颜料等简单实验,还有成瓷和烧窑实习;艺术组有国画西画饰瓷、陶瓷概论,有粉彩、新彩,刷花、绘相等实习。因当时瓷厂是私营、用旧法手工生产,没有新式工厂,学术组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不过艺术组的毕业生可以去景德镇谋份差事。旧社会的陶瓷工人生活艰辛、捉襟见肘,响水滩、都昌的陶工回乡过年路过漳田渡时,会下到河里,在刺骨的水中摸几条鲇鱼回家过年。鄱阳人潘陶宇任学校图画教师,珠山八友中的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均出自其门下。潘陶宇,字鼎钧,又名古欢,号澹湖外史,是清末民初的绘瓷名家。在执教之余,他常绘瓷器。他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花卉均笔法清新秀丽。军阀曹锟曾出重金聘请他彩绘陶瓷文具。1912年,江西陶业学堂与江西瓷业公司分立,改为“江西省陶业学校”。1927年,又改名为“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34年,学校由鄱阳迁往九江,后又迁往萍乡等地,校名也几易其名。1958年5月29日,江西景德陶瓷专科学校成立,景德镇市委书记赵渊兼任校长。6月28日,江西陶瓷学校改名为景德镇陶瓷学院。2016年,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窑传薪火已千年,鄱阳自古就与景德镇和陶瓷颇有渊源。春秋时景德镇尚未开发,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为楚所辖。秦统一天下后分36郡,景德镇属九江郡番县。汉改隶豫章郡鄱阳县。东晋起开始设镇,名新平镇。唐武德四年,就镇设县,称新平县。唐武德八年(公元625),新平县并入鄱阳县。唐元和八年(公元813)景德镇隶属饶州,当时饶州刺史元崔做了一批上好瓷器进贡朝廷,特委托大文学家柳宗元代他做了一篇《进瓷器状》……除沿革上的缠缠绵绵外,鄱阳还是窑柴的主要产地之一、窑工的主要产地之一。就连《景德镇瓷业史》也是鄱阳人江思清写的,江思清还与人合写了《景德镇陶瓷史稿》《中国的瓷器》等书。(文/记者 程琳萍 图/记者 曹智磊 )